焦点快看:中国青年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
2023年4月12日,在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控制大厅,科研人员在实验成功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新华社合肥5月4日电(记者何曦悦、戴威)31岁的王腾中学时期看到一篇关于磁约束核聚变的科普文章,当时觉得神奇而遥远,如今这不但成了他从事的事业,而且与团队在这一领域共同推动一项项世界纪录诞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有“人造太阳”之称的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今年4月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
王腾正是实现这一世界纪录的核聚变大科学团队中的一员。
“高二时,我看到一篇关于磁约束核聚变的科普文章,当时就对这个概念很感兴趣,没想到多年以后真的可以参与到相关工作中。”2014年,王腾来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在的“科学岛”上,从事装置超导磁体的安全运行监测工作,为“人造太阳”一次次冲击纪录保驾护航。
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后,王腾发现,这条“逐日”之路远比想象中曲折。作为这项研究的牵头人,那段时间,从早到晚,他总是在实验室里“找解法”,有时一待就是一宿。
经过了无数次失败,熬过了无数个难捱的夜晚,他终于建立了一套动态反馈补偿系统,保障装置安全稳定运行。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说,“人造太阳”是要在地球上模拟太阳的原理,用一个强磁场打造一个“磁笼子”,把上亿度的高温等离子体约束起来,让它实现核聚变反应,“每一次技术攻关,都让这个青年团队成长。”
就在离“人造太阳”不远处,另一群年轻的身影同样瞄准科技制高点不断发起冲击。
2022年8月,位于“科学岛”上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创造出相当于地球磁场90多万倍的稳态强磁场,打破这一领域保持了23年的世界纪录。
稳态强磁场是物质科学研究需要的一种极端实验条件,磁场越高,科学发现的机遇越多。从2016年底开始,团队便开始向挑战世界纪录的目标进发。
为了产生尽可能高的磁场,强磁场科学中心专门成立了“混合磁体关键技术攻关小组”,同时,青年党员们还成立了一支“高场磁体技术青年创新突击队”,队员平均年龄只有35岁。
2022年10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副研究员房震展示水冷磁体线圈的核心组件——比特片。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34岁的房震是该项目的青年科研骨干之一,同时也是高场磁体技术青年创新突击队队长。他回忆,攻关小组和青年创新突击队为了某一项技术创新工作,熬到半夜是家常便饭。
通过多轮集体研讨,团队提出了一套创新性的技术方案,在近6年的试验中经历过多次大大小小的失败,进行了十多项技术创新,最终高质量高效率攻克了混合磁体关键技术。
目前,“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已在物理、化学、材料、生命健康、工程技术等领域支持超过3000项前沿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成为开展基础研究、获取原创成果的“国之重器”。
数据显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比超过80%,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我们这代人会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继续向前。”王腾说,在科研之余,他还将热情投入到科普工作中,希望让更多年轻人能像当年的他一样,带着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走上科研舞台中央。